详细内容

人地矛盾突出、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……我国种植业发展何去何从?

种植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,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。当前,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5%以上,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%左右,经营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%,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,这一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。而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中,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重仅占30%左右,农业收入对不少农户而言是“副业”。考虑到种粮成本高、效益低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、中美竞争等因素叠加影响,我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任务极其艰巨。

长期以来,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。人均一亩三分地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/3,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美国、巴西和法国等国家。我国2.3亿户农户,户均经营规模7.8亩,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高达2.1亿户,即户均不过十亩田,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/4和美国的1%。近年来,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下,各地土地流转速度显著加快,但户均耕地规模过小的事实并未改变。



过去40多年,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转型,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转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型,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。在粮食生产实现稳步增长的基础上,经济作物、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实现了快速增长,显著提高了农业增加值,成为高值农业。1978至202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4.4%,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(年均增长7.1%)和农民收入(年均增长7.3%)。与此同时,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断增长,进一步提升了农民非农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。



农业农村工作,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。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,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,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。然而,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,城乡居民间和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,促进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。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一些国家大规模经营、大机械作业的模式,也不能采取一些国家依靠高补贴来维持高价格和高收入的做法,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,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、加快农业转型、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



分享到:

seo seo